4月7日,《陕西日报》第4-5版(理论版)刊发bv伟德国际体育官方网站经理、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主任刘晓勇理论文章《我国发展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战略性有利条件》。
文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既是一个逻辑整体又各有侧重。“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中,“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事关全局的保障性有利条件。这种保障性,体现在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民生福祉所系,也是民族复兴之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离不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离不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章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旨归。人民既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也是维护稳定的根本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任何社会的稳定都与民心向背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同样与民心向背紧密相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也是中国社会的安全之需、稳定之基。
文章认为,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是维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基本方法。新形势下的发展要在社会稳定条件下不断实现,社会稳定的水平也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我们要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分析问题,将发展和稳定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思考和把握,不断实现发展和稳定的动态平衡。
文章认为,不断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核心举措。当代中国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学习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现代化的必然。
全文转载如下:
我国发展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战略性有利条件
刘晓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既是一个逻辑整体又各有侧重。“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中,“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事关全局的保障性有利条件。这种保障性,体现在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民生福祉所系,也是民族复兴之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离不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离不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告诉我们,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将付诸东流、丧失殆尽。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艰巨繁重的维稳任务。就国内而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开放,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社会矛盾也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人民群众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有了更高更多样的要求。就国际而言,个别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显著上升。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敌对势力唯恐中国不乱,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一方面掀起了意识形态的“反华大合唱”。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用战略思维来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稳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在新征程上续写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旨归
人民既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也是维护稳定的根本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任何社会的稳定都与民心向背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同样与民心向背紧密相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也是中国社会的安全之需、稳定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使人民的安全感更有保障。实践证明,有了人民群众作为后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有了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也就有了坚固的基石。维持社会稳定为了群众当然也应该依靠群众。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自觉把群众立场贯穿到稳定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把人民群众对社会稳定的全方位需求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追求。要坚持问计于民,多反映群众的呼声关切,多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坚持把群众需求融入衡量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把社会稳定的评判权交给人民,以人民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为最终尺度,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级政府越是解民忧、谋民利,党的政策就越是得民心、顺民意,人民群众就越是“听党话、跟党走”,中国社会就会更安全、更稳定。
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是维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基本方法
新形势下的发展要在社会稳定条件下不断实现,社会稳定的水平也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我们要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分析问题,将发展和稳定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思考和把握,不断实现发展和稳定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发展必须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如果我们的改革偏离了正确的前进道路,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就会付诸东流,社会稳定也将随之消失。同时,在对外关系上,要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有利于国内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突出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增长活力,筑牢稳定之基;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消除隐患,维护好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始终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优化国际秩序,为本国发展赢得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要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决群众在教育、劳保、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实现社会长期稳定。
不断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核心举措
当代中国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学习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现代化的必然。当前,我国正在由“匮乏型社会”向“丰裕型社会”转变,社会治理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网络交往在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自由空间的同时,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再如,“身安”之外,人民群众开始更加关注“心安”,要求提供质量更高、内容更广的安全服务。基于新时代的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目标。我们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使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构建以政治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最大限度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使之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中发挥出更大效能。我们要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中国社会长期稳定提供根本的制度和能力保证。
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今天的中国,拥有更强的经济、科技、军事硬实力和政治、制度、文化软实力,我们维护安全的手段更丰富、“工具箱”更完备。面向“十四五”期间和2035年的发展远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的新篇章,以战略思维打造出社会稳定奇迹的升级版。
作者单位:bv伟德国际体育官方网站
(bv伟德国际体育官方网站 文、图/傅文 审核/刘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