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伟德BETVlCTOR1946 · bv伟德国际体育官方网站官网! 正在浏览:0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深入学习和贯彻新发展格局理论

2020-11-02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如何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以下简称新发展格局理论)。这一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谋划和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意义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统筹发展与安全,使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之基筑得更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使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高效。

新阶段下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新环境下实现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能用国内市场之盈补海外市场之缺,就能用国内的稳定性确定性对冲国际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就能在变局中牢牢把握住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顺应和引领全球化历史潮流,就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条件下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基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竞争新优势。

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理论的科学内涵

新发展格局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和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最新成果。

发展了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形成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强调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发展格局理论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上,强调了“更为安全”的发展目标要求,这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新贡献。

拓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新发展格局理论,把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机结合起来,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把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关键,筑牢保障国家安全的经济技术基础。新发展格局理论就是要求全党认清形势,未雨绸缪,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这两件大事,做好应对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

立足于国内市场优势和潜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目前拥有规模庞大、供求多元、创新活跃、拉动力强的内需市场。这使我国有条件也完全有能力形成兼具活力和韧性的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正是以这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基点,科学统筹供给与需求、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以强大内需、巨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为保障,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也就是说,要发挥显著制度优势,通过深层次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淤点堵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扩大更高水平的开放。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拓宽对外开放范围和领域,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新发展格局理论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强调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互利共赢。也就是说,通过更高水平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开放促发展、促合作、促共赢。

激发更有质量的创新。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因此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理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作用。也就是说,通过科技创新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实现动能更加强劲、发展更为安全的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

在全面贯彻新发展格局理论中育先机开新局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谋划和推动“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贯穿我国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要高度重视降成本,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各方面难题。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补齐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链水平。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推动实体经济、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部门报酬结构再平衡为重点,引导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市场主导的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大幅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以强化市场科学监管为重点,塑造干净透明、活力高效的消费环境,不断满足消费升级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坚持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的配套优势,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机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从源头上化解各种“卡脖子”技术瓶颈。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坚持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

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促进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和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坚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赖于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宏观环境。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健全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战略导向,各类改革政策协调和协同的顶层设计。要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要完善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要坚持底线思维,高度重视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即使出现重大风险也能扛得住、过得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马建堂)


上一条: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不可分割

关闭